2006年1月1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六版:平安过年叙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平民要过个平安年

  他们普通而又坚韧,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全家,他们是这个社会的草根阶层。平安对他们而言是奔波一天后的热饭菜、操劳一天后的暖被窝,他们同样祈求新年的平安和祥和。
  

  “烧饼郎”就等着回家团聚了
  尽管吴良田尚在为他新扩张的烧饼店内的帮工发愁——因为快到春节了,即使出高工资也找不到更多的帮手——但是,他还是笑眯眯的。他说,这种发愁和4年前的那种害怕前景渺茫的感觉不一样,因为即使新店暂时无法开张,但原来的生意还是照做,钱还是照赚。
  吴良田是从台州仙居来杭州做烧饼的,刚来的时候,他甚至连住的地方也没有。白天两夫妻起早摸黑地烤烧饼,晚上就蜷缩在总共不到14平方米的店堂内,那个苦实在无法说得清楚。但两夫妻感到最为愧疚的,是为生计而抛下了4岁的儿子。“虽说有奶奶带着,但这么小离开父母,现在已经读小学了,我总觉得太亏待他了”吴良田说。
  他今年32岁,来杭州做烧饼生意已经4年多了,由于为人和善,总是笑眯眯的,从不与他人争吵,因此,他的烧饼生意一直很好。老婆叫美萍,美萍说吴良田就是靠他的那张笑眯眯的脸孔赚到钱的,“否则,人家也做烧饼油条,为什么都做不过他。几年下来,周围起码有10家前后开张的烧饼店倒闭。”美萍还承认吴良田这张笑眯眯的脸孔曾经让她稀里糊涂地嫁给了他。
  吴良田盘算了一下这几年来的收获,他说他已经赚够了供儿子读书的钱,接下去他希望再努力几年能在杭州买房子。“不过,目前我还是以补偿我儿子和父母亲为主。”
  吴良田在杭州4年多,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,除了儿子上学开学的那天以及老妈生病的几次回家过外,一年365天几乎有360天在店里忙活,而春节一直是在杭州过的。他说,说实话在杭州过年感觉完全不一样,眼里看着别人热闹,自己心里却格外寂寞。但没有办法,烧饼生意虽小,做开了就绝对不能随便收手,任凭生意好坏,总会有客人来吃早点的,如果万一哪天关着门,那客人准会认为你可能倒闭回家了。
  因此,他整整4个春节没有回家过,也确实难为他了。
  不过,今年却不一样了,倒不是吴良田不再在乎这些“养活”他的客人了,而是他现在有了实力,已经请好了春节替他做生意的帮手了。他说:“生意是无论如何不能停下来的,我花了双倍的工资叫了3个人,就在大年初一开始接班,一直到初十。而我则在三十上午生意结束后回仙居。等我回来的时候,这3个帮工就可以直接到我新开张的小店接上手了。”
  他一边感叹着做小生意的不容易,一边也丝毫不掩饰他对目前生活的满足。他告诉记者,因为现在的人收入越来越高,早上直接到店里吃早点的人也越来越多,所以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。他说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,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老小平平安安。他还说,凭现在的政策和他自己的辛苦,完全可以让全家过上幸福的日子。
  看来吴良田已经全部安排妥当,就等着回家看儿子和父母了。
  本报记者 朱乔夫 文/摄
  

  “破烂王”吆喝声中过大年
  对于采荷街道芙蓉社区的居民来说,蒋祥续和范广英夫妇俩的吆喝声真是再熟悉不过了。无论酷暑当头还是三九腊月,每天,从东方刚刚泛出鱼肚白一直到日落西山,夫妻俩总是骑着三轮车在小区里来来回回地收废品,而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8年。
  新年临近,蒋祥续夫妇依旧没有回安徽老家的打算,他们告诉记者,春节的时候,大伙儿都放假在家,或许搞卫生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东西要卖。“我们在这儿也算是坚守岗位,一来方便大家,二来也可以增加些收入。”
  其实,这几天随着春节的临近,很多社区居民为了能干干净净过个年,已经在家里开始了大扫除。平日里一些弃之可惜的东西被统统清理了出来。蒋祥续也忽然忙了很多,每一趟出去总是能把小小的三轮车装得满满当当。而作为妻子的范广英当然也没闲着,她要把丈夫收来的各种废旧品分门别类地清理开来。
  当然,也有一些居民实在是等不及了,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便往夫妻俩租住的小房子里跑。芙蓉社区的张大姐就是这么个急性子,拿着一大摞废报纸在老远的地方就在喊:“英子,快来帮我拿一把,都快掉啦!”范广英连头发都还没来得及扎一把便一下子冲了出去。“啊呀,大姐!何必拿过来呢?在阳台上喊一声不就完了吗?”
  范广英虽然平时只是将这些废旧物资分分类,但真的要干起活儿来可一点都不比丈夫含糊。捆扎、打秤……稀里哗啦的一下便算出了最后的金额:“这两叠报纸一共10斤,6元钱。”
  张大姐乐了,“呵,你老公的动作都还没你快呢。”张大姐告诉记者,这儿附近的居民都愿意把家里的废旧物资拿到他们夫妻俩这儿来卖,“他们给出的价儿特别公道,而且从来‘不卖谎秤’。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讲就是:做人厚道。”
  张大姐刚刚卖完报纸,蒋祥续踏着三轮车回来了。“嘿,又是一车啊,今天的收获可不小哩。老婆啊,今天我给你买了件礼物,新年就要到了嘛!”
  范广英很诧异地看着蒋祥续:“呵,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啊?”而蒋祥续却是一副很自得其乐的样子,拿出一个黄黄的塑料袋:“你看这是什么?!”
  范广英看着蒋祥续手上的那套化妆品一下子愣住了:“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这个?”蒋祥续告诉记者,记得在一次逛街的时候,妻子看着这套五六十元的化妆品出了神,他知道妻子肯定很想要,可是摸摸口袋却只有20多元。这件事情蒋祥续一直都记在心里。
  “来,老婆我给你抹抹,春节到了,我们也要像城里人一样香一把,过个开心年。”看到蒋祥续真的要动手,范广英显得有些害羞,脸一阵阵的红了起来:“真是的,记者都在那儿呢,你以为在家里啊?”
  2006年新年马上就要到了,蒋祥续夫妇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心愿:“我们想在杭州再努力打拼两年,赚点钱把儿子接到杭州来念书,希望他以后能成才,不要像我们在春节临近还在满大街吆喝了。”
  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/摄
  

  卖菜大姐准备给自己放大假
  尽管2006年的农历新年已经临近,但曹冬英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改变。她依旧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,然后到家门口的菜地里摘些新鲜的青菜到市场上去卖。卖完菜回到家已近中午,可她一刻都没得闲,马上要着手为儿孙们准备午饭。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曹冬英感觉最幸福的时刻,用她的话来说是:“累在身上喜在心中。”
  “阿英,今天就不要出去吧,都快过年了,地里的菜也可以留点自家过年的时候吃啊,待会儿到我家来打牌。”1月12日一早,隔壁王大妈便兴冲冲地跑过来邀请曹冬英去打牌。
  可对于打牌这件事,曹冬英还是提不起劲来。一是因为牌技不如别人,二则,毕竟卖一天菜就多一天的收入。“别小看一辆三轮车的菜,忙一个上午可以有五六十元的收入呢。”
  虽然曹冬英最后还是答应了王大妈的邀请,但她显然舍不得放下手上的剪刀,看看时间:“呵,现在还早呢,不用这么着急,摘几棵青菜晚上自己吃吧。”曹冬英嘴里嘀咕着一边又走到了地里。
  然而,走到菜地里的曹冬英并没有马上弯下腰开始劳作,似乎望着地里一棵棵翠绿色的青菜有些出了神:“是啊,都已经种了一辈子菜、卖了一辈子菜了,现在生活渐渐好起来,何必还要每天这么忙碌呢?今年的春节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。”
  或许上天注定曹冬英今天是打不了牌的——8点还没到,女婿领着2岁多的孩子,夹着大包小包来看岳母大人了。
  “妈,你今天没去卖菜啊?”女婿老远便对着在地里干活的曹冬英喊了起来。曹冬英一眼就看出女婿是给自己送年货来了。
  “妈,瞧给您带什么来了,有咸肉、滋补品。嘿嘿,还有一个大大的中国结哦!”
  女婿名叫管鹏,是个活跃的人,总是想追求一些时尚的事物。他告诉记者:“现在过年和以前不同了。以前的年货主要准备些吃的,可现在精神上的东西也应该有些提升了……”
  “妈,我帮您把中国结挂起来吧,我看堂屋中间位置不错啊,挺喜气的。”管鹏在一旁和曹冬英说着。可曹冬英喜滋滋地硬是坚持自己来挂这个“中国结”,说是一边挂一边还要默念一个心愿,只有这样来年才会风调雨顺,诸事平安。
  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/摄